黃家駒去世25週年: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,懷念70、80、90年代的粵語歌
作者|張先森
1976年,香港九龍。
有一個男孩住在許冠傑曾經住過的村子裡,拿著一台破舊的錄音機聽許冠傑的《半斤八兩》,然後興奮地買了一把吉他,並在日後成立了香港首屈一指的殿堂級樂隊,Beyond。
這個男孩就是黃家駒,那年他14歲。
1992年,Beyond對香港的音樂氛圍感到不滿,遠赴日本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。
記者問黃家駒:為何不滿香港樂壇?
黃家駒撂下一句話,“如今的香港只有娛樂圈,沒有樂壇”。
讓人忍不住懷念,當年的香港樂壇,究竟有多牛?
在六七十年代,香港影視迅速崛起,影視劇主題曲也一改粵劇的小調風格,粵語流行曲逐漸被人熟知。
1975年,許冠杰和哥哥許冠文主演電影《天才與白痴》,他創作了主題曲《天才白痴夢》,歌曲隨著電影的熱映而走紅。
後來,兄弟倆再次合作主演的電影《鬼馬雙星》大火,票房甚至高於當時巨星李小龍的功夫片。許冠傑自彈自唱同名主題曲《鬼馬雙星》,歌詞大膽用香港俚語,富有節奏感,成為劃時代意義的粵語流行曲。
許冠傑帶給人們的可不止是這些經典金曲,他的音樂精神影響了幾代人。
這首歌原本是他寫給張國榮的,但得知張國榮早已為他寫了一首《風再起時》,便悄悄把這首歌錄入自己的專輯中。
當晚,遠在日本的黃家駒沒能到場,專門翻唱了《半斤八兩》向許冠傑致敬。
不僅是張國榮和黃家駒,許冠傑在事業巔峰時還曾以前輩的姿態,提攜了很多優秀的樂手,是香港流行音樂的“帶頭大哥”。
1989年,許冠傑寫給張國榮的歌詞道盡了張國榮當時的處境和心情:
“求名逐利時常多爭鬥/盡圈中的歡笑淚流/在那高峰始終都不免跌後/日擔憂心神倦透。”
這段歌詞寫的便是80年代香港樂壇最震撼的事件:譚張爭霸。
王杰,陳百強,張國榮,梅艷芳珍貴合影
“眾神”之中,譚詠麟的王者之位是無可撼動的,他保持的111張個人唱片、276場演唱會的紀錄,恐怕再無人能超越。
在這麼多明星裡,“爭霸”的事情偏偏發生在譚詠麟和張國榮身上。
為什麼呢?事情還得從六十年代末說起。
當時譚詠麟和陳百強已經在酒吧唱歌了,13歲的張國榮還在英國念中學。
譚詠麟早早就紅了,從溫拿樂隊單飛之後的第一張專輯就拿到了金唱片獎。
這時的張國榮還是一個剛出道的小角色,他在台上唱歌,把自己心愛的帽子仍給台下,卻被觀眾又仍回來。
第二年他趁熱打鐵,以自己的英文名命名的《Leslie》,在香港本地銷量突破四白金,一首《Monica》大紅大紫。
所謂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媒體成了“譚張爭霸”的始作俑者,他們捕風捉影,胡編亂造各種噱頭,製造“神仙打架”,煽動歌迷情緒。
這自然就觸怒了張國榮的歌迷,譚詠麟領獎時台下張國榮的歌迷一片噓聲;反過來,譚詠麟的歌迷認為事情是張國榮挑起的,把他的車刮花,給他寫謾罵和恐嚇信等等。
兩派歌迷水火不容,硝煙瀰漫,甚至發生了鬥毆流血事件。
主持人汪涵回憶,高中時宿舍分為譚派和張派,兩派經常發生口角,他則是不折不扣的張派。
爭霸的結果是,深陷買獎泥沼的譚詠麟不堪流言和誹謗,在第十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上,宣布不再參加任何有比賽性質的音樂活動。
坐在場下的張國榮極度震驚和難過,他最後沒有上台,跑到後台不停地吸煙。
不堪重負而且本身就有完美主義的張國榮,隨後做出了更令人絕望的決定:宣布退出歌壇。
1990年,張國榮在告別演唱會上說了一段頗為悲涼的話:
多年後汪涵仍然感慨:那時媒體太瘋狂,那時歌迷,更瘋狂!
張國榮告別演唱會,1990
這首歌當初為電影《最佳拍檔》而作,張國榮作曲,許冠傑填詞,倆人合唱,獲得88年的勁歌金曲獎。
多年後許冠傑回憶說:張國榮的離世,是我最大的痛。
“譚張爭霸”造成的一隱一退,讓香港樂壇元氣大傷,好在這時“四大天王”出現了。
四大天王裡,成名最早和資歷最老的,是劉德華。
80年代劉德華髮的唱片大多反響平平,90年代起他進入新的公司,《愛不完》和《一起走過的日子》大賣特賣,“劉天王”就這樣走上了神壇。
一起走過的日子劉德華- Wonderful World 2007香港演唱會
1989年之前,外形俊朗的黎明根本沒考慮過出唱片,後來他去台灣拍戲,唱了主題曲,戲紅了,歌也跟著紅了,寶麗金才簽了他,給他找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詞作班底,推出了第一張大碟《LEON》,黎明就這樣在樂壇迅速崛起。
四大天王裡,郭富城是公認跳舞最好的,他的出現也是最有戲劇性的。
劉德華大紅大紫時,郭富城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演員。1990年,郭富城給人拍了一條摩托車廣告意外走紅,星探直接打電話到電視台詢問模特是誰,他的第一張專輯《對你愛不完》一推出就大賣20萬張。
讓郭富城意外走紅的機車廣告
這本來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四個人,有一次他們同台演出,偶然被人稱為“四大天王”,這種說法迅速被媒體炒作,公司亦藉此招牌宣傳藝人,所謂的四大天王就這麼橫空出世了。
四大天王在“天王效應”下,唱片銷量節節攀升,張學友甚至躋身世界十大銷量歌手,香港樂壇進入巔峰時期,追星現像也狂熱到了頂點。
1994年,四大天王同時入選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,歌迷蜂擁而至,頒獎典禮成了四撥歌迷的戰場,這邊高喊劉德華,那邊高喊黎明……當金庸把最佳男歌手獎杯頒給張學友時,現場的混亂達到白熱化……
當時郭富城因為哽咽而走音了,但沒有人笑話他。
“四大天王”同台合唱紀念張國榮
1999年,黎明率先宣布不再領音樂獎項,張學友隨後也退出領獎,劉德華和郭富城雖然沒有公開聲明,但頒獎禮上再也沒有他們的身影。
黎明效仿譚詠麟的舉動,被認為是香港樂壇由盛轉衰的一個標記。在那之後,樂壇再沒出現四大天王時期的盛況。
張學友、陳百強和劉德華
黃霑曾說,四大天王的出現,讓香港樂壇晚衰落了十年。
但也有人認為,四大天王的“刷榜”,給香港樂壇的長遠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。拿張學友和劉德華來說,巔峰時期唱片銷量動輒兩三百萬,而一般的歌手能有5萬銷量已是不俗,同時期的優秀歌手被籠罩在天王的陰霾之下,新人的出頭之日更是遙遙無期。
故事尾聲,黃金年代不再,但隨著四大天王的“退位讓賢”,樂壇新人得以崛起,比如陳奕迅、謝霆鋒、陳慧琳、容祖儿等;當年活在天王光環下的老將們也終於熬到頭了,比如許志安、鄭秀文、蘇永康和梁漢文等。
80年代末譚張的事情過去後,他帶來了《一生何求》,卻又碰上了“四大天王”……
第二年,1993年10月25日,這位樂壇閃耀的明星,停止了呼吸,享年35歲。
月半小夜曲李克勤- PolyGram Forever Live
1995年,張學友、劉德華和黎明在紅館的演唱會開得如火如荼,李克勤也信心滿滿地登上了紅館,結果台下一片空空蕩盪……
那年,他已經35歲了。
從70年代開始到世紀末,香港流行音樂走過了30年的輝煌歷史,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創作人,詞曲作者和製作人。
許冠傑、盧國沾、鄭國江、黎彼得、顧嘉輝、黃霑、林振強、潘源良、周耀輝、劉卓輝、陳少琪、林夕、黃偉文……
八十年代初,周潤發和趙雅芝的《上海灘》風靡內地,內地粉絲即使不會講粵語,也能哼出《上海灘》。
據說有天夜裡黃霑鬧肚子,蹲坑時有了“浪奔,浪流”的靈感,他提上褲子,用20分鐘填完詞,天亮他就接到錄音棚的電話:“黃霑,很好,這個詞很好!”
1982年,日本在教科書上篡改侵略中國的歷史,憤慨的黃霑寫了《我的中國心》。
央視導演偶然聽到這首歌,把它帶到了1984年的春晚上,張明敏為幾億中國電視觀眾演唱了《我的中國心》,這首歌瞬間抓住了所有中華同胞的心,轟動一時。
1988年,王祖賢和張國榮主演的《倩女幽魂》風靡東南亞。其中,由黃霑作詞、張國榮演唱的同名電影主題曲也紅遍兩岸三地。
1983年,羅文與甄妮合唱電視劇《射雕英雄傳》的主題曲《鐵血丹心》等,再次讓羅文聲名大噪。當時,黃霑為這部劇寫了包括《鐵血丹心》在內共六首歌。
多年後,黃霑參加羅文的葬禮,他想到了當年給羅文寫的那首《家變》,悲傷地感慨說:“世事有變,就世事常變,變換原是永恆。”


張國榮的葬禮上,黃霑悲痛地致以悼詞:是否上天要透過Leslie,令我們明白人生根本就是無常,紅塵是永遠多苦?
他走後,無數網民追悼:黃霑走了,音樂哭了。
黃霑的一生,創作了超過2000首作品,他與顧嘉輝的合作被稱為“輝黃”,一詞一曲,相得益彰,他們見證了香港樂壇的崛起、輝煌與沒落。
19歲的梅艷芳就這樣在兩位大師的庇佑下,開啟了她的芳華時代。
1995年,還在英國唸書的陳奕迅回港參加這項比賽,最終憑藉模仿張學友的唱腔而獲得冠軍。那一年,還有一位護士小姐在比賽中獲得季軍而步入樂壇,她叫楊千嬅。
他叫陳奕迅,別看他傻傻的樣子,他唱歌很厲害,總有一天他會站到我的舞台上。
陳奕迅沒有辜負張國榮,他做到了。
有人說,現在的香港樂壇,是陳奕迅一個人在苦苦獨撐。
就連林夕也說,如果以後香港樂壇還會有巨星的話,那個人只會是陳奕迅。
一個叫黃偉文,一個叫梁偉文,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林夕。林夕曾說,他這輩子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給張國榮寫了一首《我》。
張國榮走後,梅艷芳忍著悲痛,帶著重疾,在紅館做告別演唱會。演唱會上,她與陳奕迅合唱一首經典的對唱歌曲《有心人》,然後對台下的數万歌迷說:
陳奕迅是個天才,有著天衣無縫的聲線,以後你們會知道的。
不久後,梅艷芳走完了她絢爛而短暫的人生。香港人給她修了一座銅像,說梅艷芳走了,再也沒有香港的女兒了。
陳奕迅抬頭一看,竟然是張國榮。他懵了,愣著不知道如何反應。
讓我們把時光拉回1993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,梅艷芳把榮譽大獎頒給了陳百強和黃家駒。
可現場沒有人笑得出來,因為斯人已逝。
在日本,他們並沒有失去最初的音樂信念,不久便發行了《繼續革命》,一張同時包含粵語、國語和日語三個版本的專輯。
1993年,Beyond成立十週年,他們又馬不停蹄地發了專輯《樂與怒》,對過去的十年做一個總結。接受采訪時黃家駒還說,我對Beyond的下一個十年充滿信心。
誰能想到,這竟是黃家駒的最後一張專輯。專輯裡的金曲《海闊天空》有一句歌詞,“哪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”,如宿命一般,預言了家駒人生的最後一幕。
六天之後,1993年6月30日下午4時15分,一代殿堂級歌手黃家駒就這樣離開了人世。
那天和他一起入葬的,還有他那把心愛的吉他。
今天的很多內地人不會講粵語,卻能像模像樣地哼一首《光輝歲月》和《真的愛你》。
《光輝歲月》最經典的現場版本☟
這在三十年前,卻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1988年,Beyond第一次到北京開演唱會,崔健以私人身份與他們會晤,暢聊搖滾。
與現在不同,當晚的演唱會上,內地聽眾對他們的粵語歌並不買賬,喊著讓他們盡快下台,最後黃家駒不得不唱了一首《一無所有》,台下這才有了掌聲。
25年過去,黃家駒依然用他的音樂,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和他不同時期的人們。
黃家駒走的時候才31歲,正是一個歌手創作力最旺盛的年華。
2000年之後,樂壇“四大天王”的光環已然暗淡,香港娛樂界的整體疲軟、優秀創作人的匱乏、唱片業的不景氣以及香港文化新奇感的喪失,香港樂壇再也無法重現昔日的輝煌。
回首過往,粵語音樂走過風雨兼程五十年,70年代許冠傑、80年代的“譚張爭霸”、90年代“四大天王”……
如今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,用心做音樂的人越來越少了,像當初那些引發萬人合唱口耳相傳的粵語歌,也越來越少了。
黃家駒離世25週年,人們懷念的不止是他,而是整個香港樂壇。